庄浪河畔,碧波荡漾,滨河大道上群众漫步休闲;湟水之滨,无人机掠过水面,智能监控实时捕捉动态;大通河畔,甘青两省水利部门联席会商,共解跨省治水难题……盛夏时节,陇原大地河湖治理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动图景。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我市各地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聚焦岸线空间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核心任务,构建起责任明晰、协同高效、监管严格的河湖管理保护体系,书写着新时代守护母亲河的生态答卷。
红古区两河口项目已全面建成
构建全域覆盖河湖管护网络
“巡河员每周五都会在所有河洪道清理垃圾。如果在巡河过程中发现违法排污破坏河体生态的问题,就要限时查明源头当即整改。”永登县河长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日在连城镇大通河畔定时巡河,每周定点组织清理垃圾,都已经成了他们的规定动作。通过源头治理、植绿护绿,大通河治理成效显著,引得黑鹳年年来此停歇。
展开剩余83%永登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505名河长覆盖全县河湖,其中庄浪河设置县级河长2名、乡镇级16名、村级153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县级总河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调度重点工作;乡镇级河长每周开展徒步巡河,随身携带的巡河日志详细记录水位变化、岸线状况等20余项指标;村级河长作为“前哨哨兵”,每日对责任河段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过夜。
永登县城的滨河路
“我们经常会沿着河道巡河,一旦发现有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现象,会立即予以制止。”永登县武胜驿镇的副镇长季永霞告诉记者。她是庄浪河武胜驿村段的河段长,每周她都会和负责这一河段的警长联合对管辖河段进行巡逻,重点检查是否有乱采、乱堆等“四乱”问题。如果发现垃圾,会立即通知保洁员到位。同时,对乱倒垃圾者由公安部门进行追责。
如今,皋兰县共有75名河湖长正担起着守护河湖的重任。今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已完成巡河2551人次,完成率67.92%。同时,皋兰县及时更新调整各级河湖长名录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提升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培训各级河湖长80余人次。
西固区达川镇是黄河、湟水河交汇的地方,大多数村庄沿河而居。步入河岸,绿水绕村,几名身着黄色工作服的保洁员一手拿簸箕,一手拿长柄镊子巡回保洁,几块“河长制公示牌”格外醒目。
“汛期已来,我们一边加大河道清理‘四乱’力度,一边积极引导附近村民树立环保理念,养成不乱丢垃圾的文明习惯,进一步增强爱河、护河、守护绿水青山的意识。”达川镇党委书记齐岩斌说。据悉,西固区坚持把清“四乱”作为河湖治理的有效抓手,聚焦辖区河道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突出问题,在全区河道管理范围内扎实开展集中排查整治。
今年以来,西固区严格执行区级河长每季度巡河不少于一次、乡镇级河长每月巡河不少于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一次的三级河长常态化巡河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建立一事一策整改台账,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实行发现—整改—销号闭环管理,确保问题不积压、不反弹。截至目前,各级河长累计巡河5100余次,发现并完成整改河道垃圾堆积、污水外溢等问题29处,整改率100%,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的承诺。
多维联动破解河湖管护难题
近年来,永登创新开展了“河长+警长”巡河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形成了“两长”联手、部门联动、打防结合、处置高效、共护河湖的铁腕护水新体制。该县对庄浪河河道进行常态化巡检,严厉打击河道、沟洪道内非法采砂及违建等行为,确保河洪道的行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持续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走向“有力有为”。
消失多年的野生鸟类又出现在庄浪河两岸
红古区则积极推进智慧河洪道建设,在重点河洪道敏感区域安装监控设备,精准掌握河洪道动态,确保汛期行洪安全。整合无人机巡河、视频监控、水质监测传感器等数据,该区不仅在湟水、大通河沿岸设置视频监控101台,及时发现水体污染、水位异常、河道“四乱”等问题,还启用无人机对全区63条河洪道进行不定期无缝隙巡检,有效管控了河道采砂、弃渣、违建等水事违法行为。
同时,红古区招募86名民间河长,其中退休干部、教师、企业主均有参与,他们佩戴统一标识开展日常巡逻,发现问题直接通过“红古河长制”微信公众号上报,24小时举报专线办结率达95%。65岁的民间河长王大爷,两年间累计上报河道垃圾倾倒线索17条,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定时定点清运机制,被群众亲切称为“河道卫士”。
“整合民间资源,发挥民间力量,民间河长驿站将成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安宁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安宁区有5座多功能民间河长驿站揭牌并投入运营。
家住安宁区孔家崖街道的居民王海静,是安宁区招募的民间河长。“看到黄河从家门口流过,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把它保护好,而美丽的黄河需要大家的共同呵护,所以就加入了护河的公益队伍。平常在散步时,发现有破坏环境、杂物侵入河道或者污水排放等情况时,第一时间拍照片或打电话向街道反映。”王海静说。
在西固区新城镇下川水车沿岸,柴家峡水电站工作人员组织施工人员对下车村至下川水车库区淹没区约4公里长防护栏进行维修和更新安装。下川村负责人说:“镇村两级河长在巡河中多次发现,有许多自驾游客选择在柴电库区淹没区露营,造成垃圾污染和防汛安全隐患,经镇河长办协调,今年,柴电对涉及新城镇辖区的库区淹没区防护栏等安全防护设备及早进行了维修和更新安装。”
全民参与绘就河湖清丽新景
西固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完成460个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整治,湟水桥、新城桥2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标准。皋兰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重点用水企业监控名录,对年用水量超10万吨的企业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全县用水总量连续三年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红古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技术,累计改造高效节水农田3万亩,年节水200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以上。
治理过程中,各地逐渐实现了全民参与,为河湖治理添加新动能。皋兰县紧抓“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典型案例推广、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防溺水宣传,开展河湖长制“七进”宣传活动。西固区建立“红黑榜”月通报制度,对河湖管理成效显著的乡镇在政府官网红榜公示,对问题突出的乡镇黑榜曝光并约谈主要负责人;永登县将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村民主动参与河道保洁、生态巡检成为新风尚,实现从“政府管”到“全民护”的转变。
在跨省流域治理中,红古区与青海民和县签订湟水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合作协议,建立定期会商、联合执法、数据共享三大机制,统一治理标准,实现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通过建立湟水、大通河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共同破解跨省河流治理难题。
6月25日,红古区和民和县联合举办以“携手传文明·共守湟水绿”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两县区志愿者分别前往海石湾镇湟水河沿岸公园及周边滩涂、民和县川口体育公园和滩涂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守护湟水生态,推动两地绿色高质量发展。
红古—民和两地志愿者合作守护湟水生态
榆中县宛川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分6个施工标段。从2019年3月20日开工,当年11月3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2024年11月30日绿化、抚育、管护期结束。在此基础上,榆中县共设置21个补水点持续向宛川河补水。
“感觉这条河一下子‘活’了起来,我们看在眼里,心情自然也畅快多了。”榆中县金崖镇陆家崖村村民陆孔常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同样站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干涸的河床和遍地垃圾。陆孔常说,这几年政府大力整治河道环境,村民不再往河道倾倒垃圾了,而且主动参与到了环境整治中。
……
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身边的碧水清流。
从永登的庄浪河到红古的湟水河,从皋兰的治理工程到西固的联合执法昆明配资开户,我市各县区在这场守护母亲河的生态保卫战中,各级河湖长用脚步丈量河道,用责任守护清流,共同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守源护水的使命正在一位位河湖长的接力中延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发布于:甘肃省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