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矿物,正在成为中美博弈的“隐形战场”。一边是美国五角大楼豪掷4亿美元,试图买下一家稀土公司的控制权;另一边专业杠杆配资,中国突然宣布对美稀土出口暴涨6倍——这场较量,究竟谁在赢?谁在输?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出口暴涨的背后,竟藏着一套“精准拿捏美国命门”的策略……
1.美国“4亿美元豪赌”:买公司、定高价、拉盟友
美国国防部最近的动作堪称“疯狂”:4亿美元收购美国唯一在产稀土公司MPMaterials的15%股份,直接成为最大股东。这还不算完,五角大楼还签了一份10年“托底协议”,以每公斤110美元的价格(约中国市场价的2倍)采购稀土磁铁,硬生生把价格抬上去。
更夸张的是,美国还拉了一群“盟友”一起搞稀土——从乌克兰到东南亚,从非洲五国到澳大利亚,甚至拉上日本和印度搞“四方关键矿产倡议”。看起来声势浩大,但问题也很明显:美国本土稀土产业根本撑不起这个野心。
展开剩余77%稀土(资料图)
MPMaterials的芒廷帕斯矿场曾经因为环保问题关了又开,开了又关,最后还是靠中国技术才勉强复产。更讽刺的是,MP公司8%的股份还在中国稀土商盛和手里,后者不仅是股东,还是最大客户。美国花4亿美元买下的“控制权”,到底能有多少话语权?
2.中国“对美出口暴涨6倍”:不是让步,而是精准反击
就在美国忙着砸钱、拉盟友的时候,中国突然扔出一个“重磅消息”:6月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暴涨至5月的7倍以上(352.8吨)。这数字一出来,西方媒体直接炸锅,有人惊呼“中国稀土战略失效”,也有人猜测“中美是不是偷偷谈妥了”。
但真相远比表面复杂。
首先,5月中国对美稀土出口量极低(仅约50吨),所以6月的“暴涨”更像是低基数反弹,而非政策转向。其次,中国出口的并不是最关键的稀土材料——高纯度、两用物项稀土仍严格限制对美出口,真正暴涨的是开采难度较低的稀土磁铁。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套策略的核心是“精准拿捏美国命门”:
•低价供应丰量元素(镧、铈),挤压美国商业化产品的盈利空间;
•重稀土严格执行配额制,让美国军用磁体不得不支付30%以上的溢价。
换句话说,中国既没完全断供,也没让美国好过——既要让美国依赖中国稀土,又要让美国为这份依赖付出更高代价。
稀土(资料图)
3.美国稀土战略的三大死穴
美国的稀土“去中国化”计划看似轰轰烈烈,但仔细分析,漏洞百出。
第一,技术瓶颈短期内无解。西方专家坦言,突破稀土精炼技术至少需要10-20年,投入数万亿美元。更麻烦的是,环保法规越来越严,MP公司早年就因为废水处理问题多次停产,现在重启后仍面临合规成本飙升的压力。
第二,时间差让美国陷入被动。MP的新工厂2028年才能投产,而中国只需调整出口配额就能随时影响全球供应。美国高价稀土必然推高下游产业成本(比如F-35战斗机需要400公斤稀土/架),最终反噬本土制造业。
第三,股权和供应链仍依赖中国。MP公司8%的股份在中国手里,而且直到2024年4月才停止向中国运送矿石。换句话说,美国花4亿美元买的“自主供应链”,关键环节还是绕不开中国。
特朗普(资料图)
4.中国的“技术+市场”组合拳:让美国越挣扎越被动
面对美国的“豪赌”,中国的反击堪称“四两拨千斤”。
7月15日,中国两部门更新《技术出口限制目录》,新增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技术限制,同时升级锂、镓和稀土提取技术管制。这一招直接打中美国软肋——新能源电池和稀有金属加工恰恰是美国最急需的领域。
更绝的是,中国凭借全产业链成本优势,牢牢掌控稀土定价权。美国想用“天价采购”重构市场规则,但中国轻稀土(镧、铈)的成本优势让美国企业根本无力竞争。重稀土配额制更是让美国军用磁体价格居高不下,长期来看,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都得为这份依赖买单。
5.结语:稀土博弈的终局早已写好
美国的“4亿美元豪赌”看似凶狠,实则暴露了三个致命问题:技术追不上、时间耗不起、供应链离不开中国。而中国的策略则是“以市场规则反制政治干预”——出口暴涨不是妥协,而是精准施压;技术管制不是封锁,而是巩固优势。
这场稀土博弈的胜负早已分明:谁掌握技术、市场和定价权,谁才是真正的赢家。美国想靠资本和政治力量“强行破局”,但中国用产业链和规则告诉世界——稀土的“中国标准”专业杠杆配资,才是全球产业的主导者。
发布于:江苏省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