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3日)凌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高效碳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周峰团队的最新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的封面。至此,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今年已有10篇成果登上CNS三大刊(Cell、Nature、Science),并且据透露,第11篇也已经“在路上”了——10个月的CNS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去年一整年。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高效碳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周峰团队,联合瑞士洛桑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封面论文
新民晚报记者梳理发现,除了此次绘制出根系微生物的“定居地图”外,10篇“CNS”还包括基因编辑创制辅酶Q10水稻新种质、水稻耐碱—热基因挖掘与机制研究、破解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密码、揭示植物区分共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机制、开发基因挖掘新策略等,主要围绕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相关阅读】对心脏有益的辅酶Q10 能从米饭获得了!科学团队创制辅酶Q10水稻新种质
原来栽培稻能向野生稻“学”那么多!院士团队破解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密码
蛇年“开门红”!沪科学家成果登上Nature:发现农业“后绿色革命”基因
10篇“CNS”各有特点,背后的故事也反映出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的科研生态。像今天的这篇《科学》封面论文,无疑是“敞开大门,拥抱国际合作”的代表。
用周峰的话来说,“99%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他进一步解释,大家做研究,抛开了贡献大小、署名先后的问题,一开始就一起奔着解决科学问题的目标去;另一方面,科研团队里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也非常融洽。
“两个团队的合作为我们带来了单靠一方无法实现的合作网络与科研条件,使我们不仅能扎实攻关,更敢于尝试变革性的新方法。”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瑞士洛桑大学尼科·盖尔德纳教授说,“在当今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世界,我们更应珍视并庆祝这种跨越全球的合作仍能实现。”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主任韩斌看来,2025年平均每月有篇CNS,无疑是“厚积薄发”的表现,“中心PI(课题组长)的状态都很棒,非常积极向上,而且有动力。”
韩院士说,看上去发论文效率很高,但从诞生想法到论文发表,中间的过程不是用一句“十年磨一剑”就能概括的。“作为科研‘国家队’,我们瞄准的一定是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要不然,哪怕出了很多小成果,也解决不了大问题。”韩斌告诉新民晚报记者。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透露,今年的十篇“CNS”,或由院士领衔,或由中坚力量攻坚,也有像周峰这样的新引进课题组长大展身手。
周峰是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在2020年从瑞士洛桑大学引进的。此前他已经在《自然》和《细胞》发表了重要成果,此次“补上”《科学》,也是达成了“大满贯”。新民晚报记者获悉,周峰之前就解析了植物新激素——独脚金内酯信号传导机制,该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还解析了根系局部免疫的“细胞损伤门控”机制,并获得了2025年度“本源公益·青年PI助研金”生命科学奖——周峰是该奖项在植物学领域的首位获奖者。
诚如国际科研伙伴所言,“他们不要求每季度展示‘可预测的进展’,而是相信科学家会为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持续努力”,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为青年科学家们营造了适宜科研的“内环境”——能提供相当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潜心科研的氛围,鼓励多学科研究和交叉合作。
“未来3—5年,我们还要引进20位左右的课题组长。我们在引进青年课题组长时,不会要求他们一定有高分数论文傍身。只要他们认可我们的学术氛围,我们也看中他/她的潜力,就能‘双向奔赴’。”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主任张余研究员介绍,今年年底中心还将主办一场面向全球青年科学家的论坛,搭建青年才俊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们当然希望,高水平论文持续处于高位。做到这一点昆明配资开户,需要不断有人才涌现,也需要有更好、更全面的支持。”韩斌表示。
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