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上海交大校园冲突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广泛争议,许多民众担心上海交通大学会因此封闭校园。支持者校园开放者认为,大学本身的功能决定其需要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促进交流,不能因噎废食,让不文明、不合法的暴力行为,击碎了校园开放的珍贵善意。但反对者以此次事件为例,认为校园过度开放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让校园环境变得杂乱喧嚣,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九派新闻)
推动大学向社会开放,一直以来都是网络上的主流民意。之于此,有些“步子迈得大”的高校,每每被视作样板,而获得舆论激赏。与此同时,现实中仍有不少高校对“打开校门”持谨慎态度,一副“以我为主”、不为所动的架势。而在上海交大的这起事件发生后,围绕这一话题,原本一边倒的表达被撬开了更多论辩的空间。由于有了具体案例的支撑,相关的讨论,终于从传统、价值等抽象层面,稍稍拉回到了更为务实的维度。
主张大学对外开门,最主要的论点有两个。其一,促进“资源共享”,减少闲置、造福社区;其二,则是基于大学的开放精神、社会责任而言,诸如“有容乃大”之类的调调。在此类论述框架内,大学的“闭门谢客”,往往被解读为“与世隔离”“精神封闭”“精致利己”之类,民间舆论场宏大的道德说教,让大学的管理者也倍感压力。“校门开放与否”,动辄被上纲上线上价值,这其实遮蔽了很多更实际的问题。
当一件事被符号化,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意义,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其就变成了一种价值观投票、一种理念立场的站队。而事实上,关于“校门开放之争”,我们其实未必需要那么多“大词”与“阔论”,而更需要回到现实、回到场景与细节中思考。比如说,入校的社会人士,其在校园内主要在做什么?会产生何种后果?学生们的态度是什么?学习和生活有无受影响?诚然,大学是全社会的,但首先还是学生们的,确保教学功能正常运转,乃是其第一性原理。
即便没有上海交大的这起冲突提示风险,我们本来也该想到,大学对外开放必然是会有代价的。“校门开放之争”,不是该与不该、孰是孰非的判断题,而是综合计算成本与收益的综合题。有些地方,流动人口多、人员结构复杂、治安情况不尽如人意,那么“大学拒客也罢”;有些学校开放后,外来人员吵吵嚷嚷,直播的、摆拍的花样百出扰人情境,那么学校“知难而退”也是情有可原;当然了,还有些学校游人如织也依旧相安无事、井然有序,那自是皆大欢喜了。
的确,不能因为一起冲突个案,就因噎废食把校门一关了之。但需要说明的是,纪律和权利、素质与信任,从来是相互适配的。呼吁大学开放包容的同时,我们同样应该反躬自问,有没有对大学的基本尊重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平台,有没有“不给学生们添麻烦”的自觉。成为受欢迎的客人,大学也许就会更多开门了吧。
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